毛巾有细菌,不能阴干!细菌最怕4招,每天照做,毛巾全年无细菌
毛巾这种日常用品基本上家家都有,但很多人从来没认真想过,自己每天在用的毛巾到底干不干净。别看它干巴巴挂在卫生间的挂钩上,很多人习惯用完之后就随手一搭,等自然风干,心想这样没啥问题,殊不知,这其实是给细菌留下了最舒服的繁殖环境。
尤其是在潮湿季节,或者厕所、厨房这种通风差的地方,毛巾一旦湿哒哒的状态时间太久,那真的是细菌的温床。
先别急着觉得夸张,2022年一项国内医学院与日用品企业联合发布的实地检测数据显示,普通家庭中使用两周以上未高温消毒或彻底晾干的毛巾,检出大肠杆菌、金黄色葡萄球菌、霉菌等细菌数量可达每平方厘米上百万级别。
尤其是使用频率高的脸部毛巾,污染情况更严重。
也就是说,很多人洗完干净脸之后,用这毛巾一擦,等于又给自己重新“抹一层细菌”。
而且,细菌这种东西肉眼是看不见的,摸起来也没感觉,很多人以为毛巾没臭味就是干净的,实际上很多病原菌是无色无味的,等到皮肤发炎、长疹子,甚至反复感染才意识到毛巾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。
特别是对皮肤本来就脆弱的人来说,比如老人、小孩,或者脸上本来就有痘的人,长期用这种“细菌毛巾”,其实风险不小。
很多人以为毛巾自然晾干就算干净了,但问题在于,“晾干”这事儿不光是把水分弄没了,还得确保整个过程环境是干爽的才行。
如果空气湿度大,比如连着阴天几天,或者洗完澡卫生间湿哒哒的,这时候即使毛巾表面看着干了,内部纤维里其实还藏着不少水汽。
而这种半干不干的环境,最适合细菌和霉菌生存。
殊不知,这种情况下,细菌反而会更活跃。
首先是因为细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,尤其是湿度在60%以上、温度在20~35度之间的场所,正是它们活跃的“黄金期”。
卫生间本身密闭、潮气重,再加上很多人洗完澡后不及时通风,那种水汽弥漫的环境,细菌根本不想走,甚至会大量繁殖。
再者,很多人有个坏习惯,就是毛巾挂在那里几年不换。
说句不好听的,有的毛巾已经发硬、发黑,甚至有霉点了,还继续用。
这样毛巾不光不能起到清洁作用,反而成了细菌的传输工具,尤其是用于擦脸或私处的毛巾,如果不干净,那真的是在拿自己的皮肤开玩笑。
特别是一些皮肤敏感或者免疫力低的人群,更容易因此出现毛囊炎、痘痘、瘙痒等问题。
当然,问题不是说非得扔毛巾才行,而是日常使用时得注意几个关键点。
比如首先一个最基本的,就是毛巾要定期换。
一般建议最多三个月就换一条,这不是商家忽悠人,是有数据支持的。
研究显示,一条毛巾使用超过90天之后,其内部细菌总量至少比刚开封时高出几十倍,虽然肉眼看不见,但影响是真实存在的。
其次就是晾晒方式。
有些人图方便,直接把毛巾挂在浴室墙边或者门后面,但那些地方往往不通风,而且湿气大,一整天都不见阳光,这种阴干方式根本不能彻底干透,反而加速细菌滋生。
科学的方式是洗完之后拧干毛巾,然后挂在通风好的阳台或者阳光可以直射的地方。
太阳里的紫外线能天然杀菌,这才是最经济有效的消毒方式之一。
同时,还可以定期给毛巾“深层清洁”一下,不光是清水冲冲了事。
比如每周一次可以用热水加点白醋或小苏打泡一泡,能有效去除毛巾上累积的油脂和皮屑,也能减少细菌残留。
如果家里有条件,也可以偶尔用电热水壶烧开水浇一遍,再晒干,效果更彻底。
当然,有些人说用洗衣机洗毛巾不就行了?这事其实还真得注意。
很多人洗衣服图省事,毛巾和袜子、内衣一起洗,这种做法特别容易造成交叉污染。
毛巾表面粗糙,很容易把其他衣物上的细菌沾上来,反过来毛巾本身也容易把细菌传给其他衣服。
正确的做法是毛巾最好单独清洗,尤其是家里有多个人用毛巾的,更要分开,别混在一起洗。
而在某些家庭里,毛巾甚至是“一巾多用”。
擦脸、擦头、擦身体、擦桌子,统统都用一块毛巾,甚至还可能拿去擦脚。
说真的,这样的操作根本不卫生。
每种用途的毛巾都应该专用、分开,不然再好的清洁习惯也救不了被细菌反复污染的后果。
说到底,毛巾虽然看着是个小物件,但它贴近皮肤,直接接触面部和身体的关键部位,一旦污染严重,带来的健康隐患可比想象得大。
尤其是一些患有皮肤病、过敏体质、婴幼儿、老年人等群体,对细菌和霉菌的抵抗力本来就弱,一块毛巾就可能成了诱发疾病的导火索。
在笔者看来,如果能做到每天用后充分晾干、定期清洗杀菌、三个月更换一次,并避免多人共用或者多用途混用,毛巾的清洁问题其实不难解决。
只要把细节做到位,完全可以做到一年四季都用得干净放心。
总的来说,毛巾不怕用,怕的是用完不清洁、不晒干、不更换。
这种时候再好的皮肤、再强的抵抗力也容易被细菌钻空子。
而保持毛巾清洁的几个步骤,其实也不难,只是很多人习惯懒一点、将就一点,结果却让健康受到影响。
说到底,细菌最怕的不是啥高级杀菌剂,而是一个个干净、通风、定期消毒的小动作。
做到了,毛巾自然也干净,一年四季都放心用。
声明: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,为原创内容,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“艺术加工”,无任何虚构对话,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,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。